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

大牌檔



而家越嚟越少呢種大排檔,因為市容問題,政府唔會再發牌,持牌人過身個牌就取消。係大排檔食嘅嘢其實都係中式炒餸、粥粉麵、西式茶同餐麵嗰類;但個種風味同美食廣場嗰種完全唔同,因為後者祗係快餐店嘅擴大版。但唔知點解香港政府硬係覺得佢地唔衛生(好多新式餐廳反而成日有集體食物中毒嘅消息),同現代化嘅香港唔配合(但新加坡商業區都有係夜晚開闢專區都有俾人開呢大排檔啦)。

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

Pursue your life

今日老細出咗個email話同事G會係六月離職同埋有關嘅人事調動。其實我都唔係太surprise,因為之前我都聽到佢話想休息,估唔到佢真係坐言起行;G係公司做咗超過十二年(仲耐過我),同佢幾有緣;我地曾經係鄰居,佢住係我樓上,係我初入嚟做時無意中講起先知,不過嗰時佢已經唔係嗰度住,但佢屋企人仲係,而家連佢屋企人都搬走咗去隔離d居屋住,我亦都同家姐搬出去住la。另一樣同G有緣就係佢預科係同我中學同一間學校tim。我有機會都想問吓佢有咩未來大計。老細個email提到G嘅離職原因係寫 "pursue her life",令我挑起我近呢一年有嘅念頭 .... 離開現在嘅工作,在有生之年嘗試做其他嘢,過另一種生活–pursue my life .......... 不過一切都要好好計劃

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

溏心風暴


最近偶然睇到TVB 劇集「溏心風暴」;嘩!「季節」(八十年代TVB 劇集)千禧版 – 一樣係屋企大棚人,大媽係一家之主,好似「家庭法官」,據說後來劇情會講到養子(陳豪)原來係阿爸(夏雨)個私生子,無線d劇集經常為方便拍攝而安排係屋企食飯坐長枱,我唔知香港有幾多人屋企仲會有咁嘅情境。其實自己由細(七十年尾)睇TVB到大(老!),覺得佢地除咗有d劇集如「妙手人心」嗰d外,近年d劇集好多都同現實社會好脫節(近期嘅「同事三分親」已經叫做好d)–依然係一家人係屋企食早餐(仲要係白粥油炸鬼),晚晚齊人開飯,人人都係番朝九晚五;一般打工仔住千尺豪宅,一家大細幾代住埋一齊(實則而家越來越多人未婚獨居);出入搭小巴多過地鐵巴士,難怪內地、東南亞國家人都誤解港式生活(TVB 劇集行銷全球,不過據說已大不如前),香港人就越來越冇共鳴。

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

我的收藏品 (幾米)

延續我之前兩篇關於我的收藏品的blog,今次要講的是幾米。認識他是由「向左走、向右走」開始–由一位台灣朋友的email中附上這本書的部分內容,我看了非常touching;因為某些情節我也曾想過,後來在台北誠品書店看到便買來看,覺得他的畫色彩鮮豔帶點粗糙感,後來看過他的電視訪問,知道他是曾患血癌因而寫出這本書,從訪問中卻看到他樂觀、可愛(!)的一面,繼而買了不少產品,有些更是在從幾米的官方網站郵購的,在台灣的銷售點也沒有出售。例如下面其中照片中的手飾盒和悠遊卡。

台北捷運悠遊卡(=香港八達通)


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

茶餐廳



佐敦白加士街有一間叫「澳洲牛奶公司」嘅茶餐廳,經常都人頭擁擁,睇佢個名都知有燉蛋嗰類嘢食,但實際最多人食嘅係上面張相裡面個餐牌上嘅茶餐,特式在個餐所包括嘅嘢全部可以改;我通常會由「义燒湯意粉/火腿煎雙蛋/牛油方包」轉做「牛肉通粉/火腿炒蛋/多士」(唔駛加錢),基本上變成另一個餐,個餐牌唔會寫但非常有彈性,唔似其他茶餐廳寫明否則冇得改。呢D食品種類少甚至冇飯/公仔麵/米粉供應嘅舊式茶餐廳/冰室而家越嚟越少,取而代之就係「翠華」嗰種睇嚟好先進(電腦落單)、好有效律但係永遠都係見到D侍應生(樓面)走來走去,但好難先叫得住佢落單(可能真係人手不足)。「澳洲牛奶」估計樓面有成廿個,清一色係廿幾至四十幾嘅男人,同而家好多茶餐廳好唔同,佢地為慳錢請哂D冇經驗嘅師奶,落單都聽唔掂,有時要就吓佢地寫完一樣先再講下一樣嘢。「澳洲牛奶」有樣唔好就係雖然效律高,但氣氛好緊張,你呢頭落完單唔駛兩分鐘就所有嘢嚟哂,D人快食完走,佢地又可以做多轉生意,唔係點請咁多樓面招呼D客,安排座位,快D落單,快D有嘢食,快D走得,真識做生意,所以傳统嘅經營手法其實都好work ga!講到重點–食物,佢D嘢掂ga!特別係炒蛋,好多茶餐廳D炒蛋似煎蛋整碎或者直情似煎蛋。所以而家有機會去開嗰頭都會幫襯吓,唔知幾時輪到佢又消失。以前旺角通菜街(女人街)有一間呢類茶室,規模比「澳洲牛奶公司」細好多,又係有燉蛋食,但前排去已經執咗,嗰間令我記得係佢個餐牌;攝喺枱面玻璃下嗰種,半張A4紙咁大,上面印咗三種餐嘅內容,由上而下–早餐、茶餐、快餐,特別在每項旁邊都有個代表圖案–早餐係日出、茶餐係茶杯、快餐係火箭,線條好簡單但一睇就明而且好配合內容,可惜我以前冇影底






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

舊區/出口成衣店

近年台灣能夠突破以往只適合年長的香港人去旅遊,變成現在很多年青人的旅遊熱點,除了是台灣文化在本地流行外,台灣(特別是台北)重建舊區之餘仍保留原有特式(亦可能是台灣政府不太績極發展),西門町便是一個好例子,其他的夜市衹有整頓不會清拆;如士林夜市由以前的鐵皮屋變成現在的有蓋熟食檔,附近擺地攤的依然在。香港卻對大牌擋趕盡殺絕,認為它不衛生和有損市容。遲些連花園街嘅波鞋街部分也可能會消失,一些由民間經歷多年形成的特色,政府往往以為可以刻意製造出來,好像早前政府打算重建中環嘉咸街那幾條街但又提出建立一條「老店街」,招攬一些有歷史的商店在那裡開分店;這些「想法」真是做官才想得出來。

其實花園街另一部分是賣出口成衣及一些廉價貨也很聞名,有中國內地人也曾向我打聽過。那裡馬路中心是一些鐵皮屋「梗」檔,現在香港是買少見少了。尖沙咀加連威老道已因為租金上升而令售賣出口成衣的店鋪消失。記得我所認識的第一間出口成衣店是九龍城「七記」,那是七十年代香港製造業開始蓬勃的時候;這些店鋪特式在衹有簡單裝修,可以自由地逛遊,不會有「殷勤」的售貨員,顧客可以在「不受覧視」下看東西。很多人都覺得這些出口成衣店賣的都是次貨和亂糟糟;正因為這樣才有「尋寶」的樂趣;而且確實在那裡可以找到「寶」–那裡的貨品一點也不差,有些更是名牌(要剪去label否則可能犯法),有些是在香港不流行的外國品牌但cutting/質地不錯,好像Next, Laura Ashley(前者在英國類似馬莎,在香港早幾年尖沙咀新港中心曾有分店;後者現在Sogo內仍有分店,東涌東薈城有outlet,半截裙正價要過千元的但cutting幾好),甚至超值,而且尺碼比較多,不像一般時裝店祇有「標準」身材才合穿。不過一定要懂得看質地和要撿查清楚有沒有破爛或手工/cutting有嚴重問題,如果是輕微不太礙眼就可接受,因為在內行標準是不合格或客人(外國入口商)不接受,但在普通消費者來說是完全看不出的。加上貨品數量不會太多,不會像在大型連鎖店和一般時裝店買衣服會容易變成「制服」;點解?因為連鎖店分店多,市場佔有率大,因此在所難免;一般時裝店雖然老闆不同,但所出售的貨色因應潮流而大同小異,甚至都是向差不多/相同的批發商買貨,所以來來去去又是那些貨品,在旺角那些所謂潮流商場就最易見到。

現在「七記」在中環和九龍城仍有分店,以前在銅鑼灣也有。這類出口成衣店多數開在舊樓地下,在中環、九龍城、旺角花園街、灣仔、銅鑼灣利園山道等仍有,但隨着市區重建,這類店鋪將成歷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