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

穿皮鞋的黑牛

又是在銅鑼灣Sogo對出的行人專區。繼上次沒有手套的牛扒,今次來了穿黑衣的黑牛;可能是天氣炎熱,還是budget有限,黑牛造型有頭無身,不過就比較輕鬆呢。


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

豆腐布丁

我以前常常在銅鑼灣 City Super的博多屋買炸豆腐球來吃(不過已很久沒買了),但早幾天經過見到這個豆腐布丁由HK$12減至HK$10,所以買來試試 .......... 咦!又幾滑、幾好味;如果覺得味道淡,還可以加入附送的raw sugar呢。





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

日落異光

今個星期二的黃昏(晚上?)7點半左右,從家中的窗戶看到天空出現這樣的夕照,所以即刻拿相機拍下,不過只是用普通DC,所以水準麻麻;如果懂攝影,效果會跟肉眼看到的一樣美。





廣告另方向

這個Nike-劉翔的平面廣告可能比原先祝賀他拿到金牌的更有效果和感染力。


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

短暫復出

本來仍是在悠長假期中,但竟給我找到一份工資不錯,工時不長(朝9晚5:30,五天工作,lunch hour有個半小時),工作量暫時不多(以後就不知道了,應該不會吧),工作範疇又和以前有些不同,所以縱使是3個月的替工(因有人將會放產假)都接受,亦可作為「正式復出」的「熱身」。

怎知放了7個月假,一直身體健康,「冇病冇痛」;但上班兩天就「舊病復發」(其實跟工作無關),雖然不是很嚴重,但總令我有點不自在。不過我希望能堅持到不用告病假。

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

自製postcard

在前一篇網誌-奧運@機場提到的奧運設施中,其實還有一個最受歡迎(特別是機場員工)的項目,就是這部相片打印機。

只要經藍芽傳送,便可打印出手機內的相片。在12小時內每部手機在每部打印機只可打印一張相片。在機場範圍內據知有4部;1部在禁區內;1部在Terminal 1;2部在Terminal 2;擺放至八月底。

因為這樣,我便乘有機會到機場時,打印了一些以前用相機拍下的幾米畫作和Charlie Brown塑像,做成postcard收藏。

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

奧運@機場

奧運開幕前,機場已開始有很多有關裝飾;在Terminal 1不但有巨型福娃跟遊客拍照,


還有好像未廣泛宣傳的殘奧運馬術吉祥物-福牛樂樂。

開幕之後,大電視開始有TVB的奧運直播。

在Terminal 2更加有像嘉年華會的設施;
當然不能少的福娃,不過只得一個,而且體積比Terminal 1那五個小一個碼。

同樣有福娃和福牛;
還有供小/大朋友舒展多餘精力的遊戲機;

又有比較小的電視畫面看賽事直播;

有興趣的話還可以玩玩簡單問答或看圖識別相同部分的遊戲,

便可得到以下獎品(還有一個「大獎」是攬枕因為我沒有得到,所以沒有包括在相中)。

這個馬術標誌有點像象型文字;還有一個類似的單車比賽塑像,但因太多人坐在它前面看電視直播,所以沒有拍下。



















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

2008北京奧運

今日是2008北京奧運的開幕日子,很多中國人都好像很興奮,特別是大陸的,可能他們覺得是一個榮耀、中國人站起來了;但我覺得不外如是,沒有特別的感覺,可能和我對奧運各類項目沒有很濃厚興趣有關,就算是以前的奧運,也是偶然看看而已。但記得上一屆偶然看到一場好像是女子乒乓球決賽,是中國的張怡寧對新加坡的選手(忘記了名字),非常的精彩,吸引我這個完全不懂乒乓球的人看畢全場,但之後我再也沒特別喜歡看乒乓球比賽了。

今天路過機場的抵港大堂,見到五個人辦的巨大福娃站在奧運開幕日期倒數板前供人拍照,現場還有記者採訪,不知是不是因為今日是奧運開幕日。





今天北京有很多新人註冊結婚,令我想起1988年8月8日,那年那天也有很多人註冊結婚,當時大陸那邊就不知道情況怎樣,但香港和新加坡就有很多新人選了這個8888的日子,我當時的一位女同事也在這個好像很好意頭日子註冊結婚,不知她現在如何呢?已很多年沒有跟她聯絡了。

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

最好的時光 ~~已過去的

本地唱片公司再抬頭


(明報)8月7日 星期四 05:10

【明報專訊】樂壇巨星一個消失,偶像歌手成為主流。

國際唱片公司不能再沿用以前的一套,因為單靠唱片無可能賺大錢。

偶像歌手有人氣,但好睇唔好食,唱片真正賣得的沒幾個。

台灣    在青春偶像方面做得比香港好,最重要是有一個比我們大的市場。

傳媒坐態也很不同。台灣電視不是一台獨大,有競爭之下,觀眾有更多選擇,偶像劇也因而得到充分發展。

香港兩個主要免費電視台都以年紀大的觀眾為主,偶像劇就算會在電視放映,也不是最新的。

在互聯網時代,資訊彈指可及,台灣偶像劇在那邊甫推出,香港青少年已可在互聯網上得到,連盜版碟也比電視台快。

本地偶像沒有電視節目支持,單靠唱片是很難衝出香港的,被邊綠化是一定的。

台灣偶像唱的是國語歌,劇集也是國語的,在大陸是同聲同氣,比香港的容易受落。

香港曾是大中華流行文化的領導者,現時風光不再。

要改變現狀,不是沒可能,必須通過有計劃的市場策略,才可以把兩岸三地的娛樂事業重新整合。

《金牌娛樂》收購EMI大中華業務,走的應該是這個方向。

重新在三地栽培新人,及不上把現存的整合那麼有效。

反正唱片業萎縮,國際唱片公司視目前的市場為雞肋,要收購其大中華業務,價錢不會太高。市場收縮,近年國際唱片公司多不再願意在大中華市場投放大量資金作開發,又是本地公司抬頭的時機。

郭繾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在網上看到以上的新聞(評論?),覺得和我的觀感不謀而合;我在去年也寫過一篇有類似觀點的網誌 - 回到過去。對於一個從小就很有興趣留意本地流行音樂(間中也有疏離過)的人,看到這些變化,難免有點感觸;加上早幾日有關EMI(百代)大中華區業務被收購的新聞,發覺連同早年已易名環球的寶麗金,曾經歷過香港唱片業黃金歲月的,只剩下華納和新藝寶(環球旗下)仍活躍。
 
感觸良多,亦是因為很多年前我曾在EMI工作過,當時EMI在業界的地位不算是最高,擁有的歌手最top也只得陳百強和當時還未是四大天皇的劉德華(可以估計到年代都頗久遠了),但單是Danny,每次出碟的銷量,第一日已出貨十萬隻,還未包括之後的加單;他當時還不是樂壇最賣碟的歌手呢。
 
我因為工作關係,所以能知道這些資料。當時很多歌手號稱銷量幾多隻白金唱片,其實很多時是宣傳技倆,那時有個說法是打個七折就是真正數字。現時最好賣的所謂金曲精選碟,以前是唱片公司用來在唱片淡季或年底做好業績的產品,以前EMI那些宣傳人員每到這個時候就會翻出那些紅歌星例如林子祥的歌曲,挑選一些所謂精選歌曲,用成本二千多元就可出版一張可以賣得一萬多隻的精選碟;這個行動還是週期性的進行,長賣長有。現在就成為一條賴以為生的「食老本」路線。
 
張敬軒說得對,他是錯過了香港樂壇最光輝的年代。所以他是近年最喜歡找舊一輩填詞人寫詞的歌手;黃霑最後和潘源良最近期的作品都是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