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

舊區/出口成衣店

近年台灣能夠突破以往只適合年長的香港人去旅遊,變成現在很多年青人的旅遊熱點,除了是台灣文化在本地流行外,台灣(特別是台北)重建舊區之餘仍保留原有特式(亦可能是台灣政府不太績極發展),西門町便是一個好例子,其他的夜市衹有整頓不會清拆;如士林夜市由以前的鐵皮屋變成現在的有蓋熟食檔,附近擺地攤的依然在。香港卻對大牌擋趕盡殺絕,認為它不衛生和有損市容。遲些連花園街嘅波鞋街部分也可能會消失,一些由民間經歷多年形成的特色,政府往往以為可以刻意製造出來,好像早前政府打算重建中環嘉咸街那幾條街但又提出建立一條「老店街」,招攬一些有歷史的商店在那裡開分店;這些「想法」真是做官才想得出來。

其實花園街另一部分是賣出口成衣及一些廉價貨也很聞名,有中國內地人也曾向我打聽過。那裡馬路中心是一些鐵皮屋「梗」檔,現在香港是買少見少了。尖沙咀加連威老道已因為租金上升而令售賣出口成衣的店鋪消失。記得我所認識的第一間出口成衣店是九龍城「七記」,那是七十年代香港製造業開始蓬勃的時候;這些店鋪特式在衹有簡單裝修,可以自由地逛遊,不會有「殷勤」的售貨員,顧客可以在「不受覧視」下看東西。很多人都覺得這些出口成衣店賣的都是次貨和亂糟糟;正因為這樣才有「尋寶」的樂趣;而且確實在那裡可以找到「寶」–那裡的貨品一點也不差,有些更是名牌(要剪去label否則可能犯法),有些是在香港不流行的外國品牌但cutting/質地不錯,好像Next, Laura Ashley(前者在英國類似馬莎,在香港早幾年尖沙咀新港中心曾有分店;後者現在Sogo內仍有分店,東涌東薈城有outlet,半截裙正價要過千元的但cutting幾好),甚至超值,而且尺碼比較多,不像一般時裝店祇有「標準」身材才合穿。不過一定要懂得看質地和要撿查清楚有沒有破爛或手工/cutting有嚴重問題,如果是輕微不太礙眼就可接受,因為在內行標準是不合格或客人(外國入口商)不接受,但在普通消費者來說是完全看不出的。加上貨品數量不會太多,不會像在大型連鎖店和一般時裝店買衣服會容易變成「制服」;點解?因為連鎖店分店多,市場佔有率大,因此在所難免;一般時裝店雖然老闆不同,但所出售的貨色因應潮流而大同小異,甚至都是向差不多/相同的批發商買貨,所以來來去去又是那些貨品,在旺角那些所謂潮流商場就最易見到。

現在「七記」在中環和九龍城仍有分店,以前在銅鑼灣也有。這類出口成衣店多數開在舊樓地下,在中環、九龍城、旺角花園街、灣仔、銅鑼灣利園山道等仍有,但隨着市區重建,這類店鋪將成歷史。

2 則留言:

  1. 講起台灣,我同我好多朋友都覺得台灣好多o野都好好味,西門町唯一令我唔鐘意o既係佢o地舖頭門口高度唔統一,又高又低咁,我真係好難想像o的坐輪椅o既人士係點樣出入。士林夜市,雖然係熱o左o的,但係係佢o地o既特色,所以保留返都好應該。 有時候,有特色o既地方買少見少,我o地唔好好保留歷史,將來後悔莫及!

    回覆刪除
  2. Dolly Girl, 我覺得澳門呢方面做得比香港好一D,明白到以前葡國色彩係吸引遊客嘅其中一個原因。但香港就以為拆哂D舊嘅再起新就係表現出香港先進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