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

最好的時光 ~~已過去的

本地唱片公司再抬頭


(明報)8月7日 星期四 05:10

【明報專訊】樂壇巨星一個消失,偶像歌手成為主流。

國際唱片公司不能再沿用以前的一套,因為單靠唱片無可能賺大錢。

偶像歌手有人氣,但好睇唔好食,唱片真正賣得的沒幾個。

台灣    在青春偶像方面做得比香港好,最重要是有一個比我們大的市場。

傳媒坐態也很不同。台灣電視不是一台獨大,有競爭之下,觀眾有更多選擇,偶像劇也因而得到充分發展。

香港兩個主要免費電視台都以年紀大的觀眾為主,偶像劇就算會在電視放映,也不是最新的。

在互聯網時代,資訊彈指可及,台灣偶像劇在那邊甫推出,香港青少年已可在互聯網上得到,連盜版碟也比電視台快。

本地偶像沒有電視節目支持,單靠唱片是很難衝出香港的,被邊綠化是一定的。

台灣偶像唱的是國語歌,劇集也是國語的,在大陸是同聲同氣,比香港的容易受落。

香港曾是大中華流行文化的領導者,現時風光不再。

要改變現狀,不是沒可能,必須通過有計劃的市場策略,才可以把兩岸三地的娛樂事業重新整合。

《金牌娛樂》收購EMI大中華業務,走的應該是這個方向。

重新在三地栽培新人,及不上把現存的整合那麼有效。

反正唱片業萎縮,國際唱片公司視目前的市場為雞肋,要收購其大中華業務,價錢不會太高。市場收縮,近年國際唱片公司多不再願意在大中華市場投放大量資金作開發,又是本地公司抬頭的時機。

郭繾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在網上看到以上的新聞(評論?),覺得和我的觀感不謀而合;我在去年也寫過一篇有類似觀點的網誌 - 回到過去。對於一個從小就很有興趣留意本地流行音樂(間中也有疏離過)的人,看到這些變化,難免有點感觸;加上早幾日有關EMI(百代)大中華區業務被收購的新聞,發覺連同早年已易名環球的寶麗金,曾經歷過香港唱片業黃金歲月的,只剩下華納和新藝寶(環球旗下)仍活躍。
 
感觸良多,亦是因為很多年前我曾在EMI工作過,當時EMI在業界的地位不算是最高,擁有的歌手最top也只得陳百強和當時還未是四大天皇的劉德華(可以估計到年代都頗久遠了),但單是Danny,每次出碟的銷量,第一日已出貨十萬隻,還未包括之後的加單;他當時還不是樂壇最賣碟的歌手呢。
 
我因為工作關係,所以能知道這些資料。當時很多歌手號稱銷量幾多隻白金唱片,其實很多時是宣傳技倆,那時有個說法是打個七折就是真正數字。現時最好賣的所謂金曲精選碟,以前是唱片公司用來在唱片淡季或年底做好業績的產品,以前EMI那些宣傳人員每到這個時候就會翻出那些紅歌星例如林子祥的歌曲,挑選一些所謂精選歌曲,用成本二千多元就可出版一張可以賣得一萬多隻的精選碟;這個行動還是週期性的進行,長賣長有。現在就成為一條賴以為生的「食老本」路線。
 
張敬軒說得對,他是錯過了香港樂壇最光輝的年代。所以他是近年最喜歡找舊一輩填詞人寫詞的歌手;黃霑最後和潘源良最近期的作品都是他的。

3 則留言:

  1. 唔只音樂,香港電影、電視、漫畫、小說,基本上所有大眾娛樂,都已經過了最好的時光。
    [版主回覆08/08/2008 16:19:00]香港越來越冇本土文化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香港歌手我聽來聽去都係容祖兒, 新d就kary, 無嚕~
    [版主回覆08/09/2008 20:35:00]我只聽到陳奕迅,再新嗰D已經唔啱聽喇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歷史是時代的巨輪,它也許過去卻從來沒停止過,或許文化的宏溝吧,會令好多人活在過去的年代和那個年代的感情里。我們何不整裝待發,迎接新時代新文化的沖擊呢,況且再光輝的年代還不是用我們的雙手創作出來的嗎!我還是覺得香港一定有著我們特有的文化氣息的.
    [版主回覆08/13/2008 23:43:00]當然希望它能保持。

    回覆刪除